陈晓冬(左)与丈夫在芭乐田间。
陈晓冬(中)和福建开放大学指导教师团队合影。(受访者供图)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厦门网讯 据福建日报报道 (记者 蒋丰蔓)日前,在第八届中国国际“互联网+”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,福建开放大学农村区域发展本科专业的陈晓冬带着她的项目《晓冬芭乐——甜香软糯中国芭乐的新定义》,以省赛一等奖的成绩进入国赛总决赛,并最终拿到了职教赛道金奖,实现了我省职教赛道金奖“零的突破”。
“冰激凌味的粉色芭乐”,是陈晓冬项目最受瞩目的标签。她和丈夫不仅把家乡诏安滞销的传统芭乐改良出全新口感,还通过“电商+新农业”的模式打造“全网最有价值的芭乐”,帮助周边22个自然村的合作农户收入增加近5倍。
“在开放大学的学习,反哺了我的创业项目,同时我也在创业过程中学到知识。如今,我的创业进度正在加速前进。”陈晓冬的眼里满溢着对未来的希望。她告诉记者,自己完成了开放大学所有课程的学习,眼下进入论文撰写阶段,计划于今年12月正式毕业。
瞄准“机遇期”回乡创业
陈晓冬的家乡在漳州市诏安县金星乡院前村,那里的自然条件很适合亚热带水果生长。记忆中,村里人种芭乐有近40年历史,但家乡的芭乐产业始终没有发展起来。
从小跟着外公一起种芭乐,陈晓冬深知果贱伤农的悲哀,“我们拉到隔壁镇上摆摊,最多卖到一斤一块多,如果被收购商收走,价格就更被动”。高职毕业后,陈晓冬在厦门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,看到城市里进口芭乐一斤可以卖20多元,而家乡的芭乐只能卖几块钱,心里很不是滋味。
2016年,陈晓冬回乡探亲,发现村里的芭乐又滞销了,她赶紧帮忙发帖,号召网友助农,获得了一定的关注。网络让院前村的芭乐第一次插上“翅膀”,远销至东北等地。短短几天,陈晓冬帮助乡亲把滞销的几千斤芭乐都卖掉了,价格也比以前好,她隐约看到了其中的商机。
“村里芭乐不好卖的根源,是芭乐的品质不稳定。如果改良芭乐的品种,将本土芭乐的浓香和红心芭乐的软糯结合起来,商业前景还是很可观的。”陈晓冬动了回乡创业的念头。她调研了国内外近百个芭乐品种,研究了“褚橙”等多个农业种植案例,又进一步了解了现代农业发展模式,内心的蓝图逐渐清晰起来。
恰好丈夫也有创业的想法,二人一合计,决定一起回乡。2019年,二人注册成立了诏安县晓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,目标定位产销精品芭乐。
到开放大学“充电”蓄能
陈晓冬并非农业专业“科班”出身,刚开始创业时,夫妻俩四处奔走,找村里种植芭乐经验丰富的老果农请教,后来又到广东向那里的芭乐种植大户取经。在向省农科院、漳州市农科所、厦门理工学院等农科机构和高校的专家求教后,她决心突破传统芭乐品种低质、低产这一痛点。
“我逐渐发现,搞农业并不是简单的‘种瓜得瓜’‘靠天吃饭’,而是一份知识密集型的工作,现有知识是不够用的。”随着创业的深入,陈晓冬感到进一步提高知识水平的必要性,为此她选择就读福建开放大学农村区域发展本科专业,希望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。
了解到陈晓冬的创业经历后,福建开放大学把她列为重点扶持对象,匹配了省农科所专家作为她的专业导师,开展了开放教育“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”相关专业的实践合作,并给予20万元创业奖励。
经过五代改良,当前,陈晓冬团队创新培育出冰激凌芭乐等多款新优品种芭乐。不同于市面上硬、柴、淡、无味的传统芭乐,陈晓冬团队的冰激凌芭乐软、糯、浓香,被顾客戏称为“芭乐中的哈根达斯”。
在种植技术方面,她的团队采用了16项新技术。比如,采用生态有机碳肥防止土壤污染,采用桔小实蝇技术防病虫害,采用伞形矮化技术减少呼吸增甜等。其中,独创酸化盐渍土地改良技术,把芭乐直接种在盐碱地上,使芭乐的甜度普遍提高50%至70%,同时实现盐碱地的再利用。
随着创业规模不断扩大,陈晓冬需要考虑的问题更多了,当好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也是一大挑战。“我们是一家乡村企业,用工都是乡里乡亲,一开始我用厦门互联网公司的那套方式去做,不够接地气,管理效果不佳。后来,开大课程中有一门《家庭农场经营》,介绍了国外先进的家庭农场管理经验,给了我很大的启发,为我解决了这一难题。”陈晓冬介绍说。
“在开放大学学习的经历,让我得以接触到更多的资源,为创业提供充足的智力保障。我也补上了农村经济学这一门课,全面建立起我对乡村创业系统性的思维。”陈晓冬说。
像“海绵吸水”一样终身学习
“如果说我以前是一名冲锋陷阵的士兵,那现在的我已经变成了一名运筹帷幄的将军。”几年艰苦的创业,大大改变了陈晓冬。参加第八届中国国际“互联网+”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经历,更是让她感触良多。
相比在家乡创业初期常常“一头乱”的处境,这次参赛校方给予的帮助,“就像是有理发师帮我梳头”。据了解,福建开放大学组织教师团队为陈晓冬提供了许多指导,通过整理数据,梳理公司商业模式、营销模式,撰写商业计划书,制作路演PPT与视频,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创新创业材料。
“创业者日常面对的事很多很杂,总是一猛子扎进去,没有时间精力去梳理和复盘。参赛过程中,开放大学为我匹配了成熟的企业家作为创业导师,同时和其他更优秀的团队交流、切磋,让我看到最新的思想和技术,让我对自己的项目也有了全新的认知。”与全国职教学生同台竞技并最终取得金奖,陈晓冬告诉记者,这个结果让自己受到鼓励,但更多的是一种鞭策。
“因为村里具备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年轻人不多,回到村里的就更少了,我回去创业后,大家有疑问、有困难都会来请教我,慢慢地我就有一点小小的膨胀。我去开大读书,接触到更多的知识、更广大的世界,我才意识到自己与外界的差距。”陈晓冬感慨不已。
她拿海绵和自己作比:“我要像海绵吸水一样,不断地学习新知识、新理念,并把它运用在村里,带领乡亲一起进步和致富。”尽管临近毕业,“终身学习”的理念已在陈晓冬心中深深扎下。
不久前,陈晓冬参加了开放大学学位英语考试,她希望以此为基础,未来能够接着报读研究生学历。
她的经历,也成为福建开放大学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生动案例。日前,陈晓冬示范基地挂牌,成为开放大学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实践基地,并纳入了国家开放大学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《现代农场管理》课堂案例。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