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首页 > 聚焦 > 正文
全球消息!多地发布监测数据!“二阳”增多了吗?还会发生规模性疫情吗?最新研判
来源:东方网 发布时间2023-05-18 16:23:21    

近日


(资料图)

与“二阳”相关话题

屡屡冲上微博热搜

喉咙痛就是“阳”了吗?

“二阳”会比“初阳”症状轻吗?

疫情形势会发生变化吗?

如何做好科学防护?

跟着东东一起来看

目前各地情况如何?

主要流行株是哪个?

广东

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5月15日表示,目前在广州流行的主流新冠病毒株是XBB1.9.1。根据目前广州市发热门诊的数据,在接受检测的发热患者里,有20%至25%是新冠病毒感染者

江苏

据媒体5月11日报道,江苏防疫专家表示,近期,江苏省疫情仍以局部散发流行为主。根据省阶段性调查显示,目前感染者中超过2/3为此前没有感染过的人员。由于既往疫苗接种和自然感染,绝大多数人对新冠病毒仍存在不同程度的免疫力。

北京

5月11日,北京市疾控中心公布2023年第18周(2023年5月1日至2023年5月7日)疫情周报,全市共报告法定传染病16种10508例,报告病例数居前两位的依次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和流行性感

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员陈操:监测数据显示,截至5月上旬,XBB系列变异株已成为我国新冠病毒主要流行株,境外输入病例中占比达95.6%,和全球情况基本一致。从我国和全球监测数据来看,与早期流行的奥密克戎各亚分支相比,XBB系列变异株的致病力没有明显变化。

广东省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所长康敏:随着XBB系列变异株持续输入,以及人群抗体水平逐渐下降、五一假期人员流动增多等原因,我们观察到部分地区的疫情水平有小幅回升,这也符合全球奥密克戎变异株波动流行的规律。

近期发热门诊就诊量有所增加,但和4月份流感高峰期相比,仍处于低位。当前,新冠疫情发展速度相对比较缓慢,流行曲线也比较扁平。根据监测结果综合研判,新冠疫情出现大幅回升的可能性低。

发生规模性疫情可能性不大

中国疾控中心传防处研究员王丽萍:从全国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的监测数据来看,4月中下旬以来,全国报告的新冠确诊病例数呈现上升趋势,但近一周来,上升趋势有所减缓。发热门诊的监测数据也显示出类似趋势。监测数据还显示,报告的确诊病例中绝大部分是轻症。

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病科主任胡必杰:最近接诊的发热病人,相比一个月前有所增加。检测下来,新冠阳性病例占比不大,其中大部分是轻症。从接诊情况看,近期的发热病人中大部分是首次感染新冠病毒。不过,最近1至2周发现,二次感染的比例有所增加。

△5月9日22时许,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发热门诊护士姜迪为一个儿童采指血。新华社记者 张玉薇 摄

专家总体研判认为,今后一段时期局部地区不排除新冠病例继续增多的可能,但我国出现规模性疫情的可能性不大,短期内不会对医疗秩序和社会运行造成明显冲击。

“无论有症状还是没有症状,如果体内新冠病毒对应的抗体增高,就说明人体曾被感染过。”钟南山解释,从这个角度看,根据测定,中国约有85%的人感染过新冠病毒,约有11亿至12亿人。

钟南山说,从学术角度来讲,在经过“群体免疫”和灭活疫苗接种后,在实验室中能够产生约4个月的综合抗体。从细胞免疫角度来讲,杀死病毒约有1到2个月的时间,因此能够约有6个月左右的保护期。“从去年12月算起,实际看现在已经是到了这个时间了。”他说。

“二阳”和“初阳”“复阳”有何区别?

“初阳”

指第一次被新冠病毒感染。

“二阳”

指初次感染者在彻底康复几个月后,第二次感染新冠病毒,检测再次呈阳性,且绝大多数出现发热等症状。

“复阳”

指感染者症状基本消失,核酸检测、抗原检测呈阴性之后,短期内(通常为数周内)再次检测又呈阳性,一般不会再次出现症状。

“二阳”的风险高吗?

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李侗曾表示,对感染过新冠病毒的人群来说,体内抗体仍处在较高水平,目前看二次感染的风险还是比较低的。

不过,距离上次感染已超半年时间左右的老年人、免疫力低下人群,发生二次感染的风险仍会增加,因为这部分人群抵抗力下降得会更快,尤其是面对XBB.1.16这种免疫逃逸能力强的毒株。

据了解,虽然人员流动增加了病毒的传播风险,但更多是针对“未阳”人群,这类人群尤其要注意防护。

“二阳”症状会轻些吗?

不少人在网上晒出显示阳性的抗原,称“二阳”后仍出现鼻塞、咳嗽、味觉消失等情况,但比第一次症状要轻。

李侗曾表示:“对大部分免疫功能正常的人来说,即使‘二次感染’,症状也会轻一些,不会像第一次那样在短时间内出现大量人群感染。并且之后的疫情高峰也不会像此前那么明显,可能会呈现一个较缓的波峰。”

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病科主任胡必杰表示:“根据临床观察,二次感染的人群总体比第一次感染表现的症状要轻,主要表现为发热、喉咙痛。”

“二阳”需要医疗干预吗?

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病科主任胡必杰表示,脆弱人群如65岁以上尤其是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高血压、冠心病、慢性支气管炎、慢性肝肾疾病、糖尿病等基础病患者,或者患有血液病、淋巴瘤等疾病的人群,容易二次感染,感染后容易重症化。

因此,这类人群一旦出现发热,尤其是家庭成员或周边人群已经明确新冠感染,要及时做核酸或抗原检测,早发现、早治疗,尽早使用抗病毒药物。

咽喉痛是感染新冠了吗?

“五一”假期过后,有网友发帖称自己出现喉咙肿痛,担心是不是“二阳”了。那么,咽喉痛是否与新冠有关?如何区分呢?

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表示,大多数人免疫力正常,感染了新冠病毒不必恐慌,对症处理即可。目前从临床看,人群二次感染新冠病毒后总体症状较轻,不少患者以咽喉疼痛为突出症状,从中医来讲是风热感冒加点“湿”或“燥”的特征,可以用一些清热解毒、疏风解表、清咽利喉类型的中药药物。

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称,上呼吸道和咽喉是人体的门户,不论是流感病毒还是新冠病毒,或是细菌感染,都可能导致咽喉肿痛。应注意鉴别,区别对待,对症规范治疗。

长新冠是基本事实

面对以新冠为代表的新发突发传染病,人类能做些什么?对此,高福认为,人类只能干两件事,一是做好监测,第二是做好基础研究。“各临床专家都在讨论,面对以新冠病毒为代表的疾病,我们要开发药物做抗病毒治疗。除了疫苗以外,很重要就是抗病毒治疗能力,这是全世界大家都在努力的方向。”

他进一步指出,我们不能总是头疼医头,脚疼医脚。“还是应该把钱放到基础研究上,开发一些新的抗病毒药物。以阿兹夫定为例,第十版诊疗方案就把阿兹夫定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,这款药是我们国家自有知识产权的。” 

高福认为,要号召临床专家在临床发现问题后,和制药公司以及做基础研究的科学家开展合作。大家合作,早有布局,中国也会走在世界前列。 

一直以来,关于“长新冠”是否存在都有较多争议。高福认为,长新冠是一个基本事实,不要回避,不要因为长新冠可能对人类有影响就不敢讲,这不是科学的态度。“感染次数越多,后遗症风险越高,这是有临床数据的,所以病人该诊断要诊断,该用药要用药。”

未来的科技抗疫:

预防感染的药物研发

在疫苗方面,高福表示,目前中国获批附条件上市或者紧急使用的新冠疫苗有13种,大家都投资、都去研究生产,从这个方向来讲,已经走在世界的前列。 

谈及未来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的疫苗和药物研究,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卢洪洲表示,还是要靠疫苗,如何能够研发出真正有效的预防性疫苗是今后要努力的方向。他同时表示,未来的科技抗疫还应朝着不仅能够治疗,还能够预防家人感染的药物研发方向。

对于今年是否会存在大的感染潮,卢洪洲认为,疫情还会持续,但是他一直不认为今年会再出现一个高峰,“因为我们人群在去年广泛感染以后都有群体免疫,少部分病人依然还会再感染。但是目前我们发现XBB毒株的免疫逃逸能力非常强,以往的疫苗对它效果不好,我们要尽快研发针对XBB毒株的疫苗,对老年人、肿瘤病人尽快接种,这才是当务之急。”

近期还有哪些传染病需要注意?

近期成年人除新冠外,仍需注意流感和腺病毒感染的可能。

儿童除流感外,更需注意肠道病毒、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可能。

肠道病毒感染常导致儿童手足口病、疱疹性咽峡炎、病毒性脑炎等,呼吸道合胞病毒主要引起儿童下呼吸道感染,如支气管炎和肺炎。

来源:新华社、健康中国、央视新闻、中国新闻社、科技日报、每日经济新闻、澎湃新闻、安徽疾控等

编辑:小冉、小能手

审稿:钱程灿

关键词:

推荐内容